本文作者:访客

估值超300亿细分赛道龙头,要IPO了

访客 2024-04-16 18:12:19 62452 抢沙发

时隔两年再闯港交所,“着急上市”的喜马拉雅这次似乎底气更足了。

估值超300亿细分赛道龙头,要IPO了

4月12日,国内音频市场龙头喜马拉雅带着最新招股书,又朝着港交所再次进发。这一次的最新招股书上,2023年全年喜马拉雅实现营收61.6亿元,已连续5个季度实现正向盈利。

此前,紧随“中国在线音频*股”荔枝,喜马拉雅早在2021年5月就递表纳斯达克,4个月后却意外撤回。同年9月,喜马拉雅转战港股,直到2022年3月,喜马拉雅更新了招股说明书,主要是按照联交所上市规则要求更新数据和资料,但此后再没有下文。

算上一次主动撤回和二次失效,这已是喜马拉雅第四次冲刺上市。

作为“耳朵经济”的*霸主,喜马拉雅的IPO可以说是意料之中,这个背后站满了一众知名VC/PE的超级独角兽,背靠兴旺投资、挚信资本、腾讯、泛大西洋投资、普华资本、小米、阅文集团、合鲸资本、创世伙伴资本等机构,估值在2020年就达314亿元。

现如今,带着盈利成绩单再度扬帆起航,喜马拉雅又将在二级市场讲出怎样的新故事?

1、70后掘金“耳朵经济”,8年估值增近1257倍

谈及喜马拉雅,就不得不提其背后福建商人余建军。

从创业到IPO,从烧钱到盈利,这个70后扮演着重要的决策以及掌舵角色。

1977年,余建军出生在福建省南平市蒲城县一个普通农村,从小聪明且学习能力优越,大学便被西安交大顺利录取,也由此从农村走向了城市。

1998年,恰逢互联网兴起,正在读研的余建军也敏锐察觉到了这其中的商机,*次创业便以一款名为“模拟中国”的软件获得了近一百万元的资金注入。再到2001年,余建军更是在25岁的年纪便有了一家年入千万的公司。

但骨子里爱折腾的余建军并不止步于此,通过结识上海证大集团的投资总监陈小雨,两人一拍即合开始逐鹿虚拟社区。当时在2021年上半年,前后尝试了40多个方向、甚至80人的团队走剩下8个后,也没有激起水花,直到6月,移动音频出现在了余建军的视线里。

而“喜马拉雅FM”就是这个连续创业者的第5次再出发,没想到,就此在声音经济的风口下一战成名。

先是资本闻声押注,2012年至2020年8年间,喜马拉雅就完成了12轮融资,腾讯、小米、阅文、泛大西洋投资、创世伙伴资本等知名投资者悉数登场。2017年完成D轮融资后,创办仅5年的喜马拉雅就以120亿元估值跻身独角兽俱乐部。

截至2020年境外E4轮融资,喜马拉雅估值已达43.4亿美元(约合314亿元),较2012年天使轮投后估值345万美元增长了近1257倍。

来源:喜马拉雅招股书

时至今日,根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就2023年的移动端总收听时长和在线音频总收入而言,喜马拉雅是中国*的在线音频平台。

2023年,其平均月活跃用户达到3亿,包括1.33亿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和1.7亿通过物联网及其他第三方平台收听其音频内容的平均月活跃用户。同年,其移动端用户共花费17873亿分钟收听喜马拉雅音频内容,约占中国所有在线音频平台移动端收听总时长约60.5%。

据同资料显示,2023年就在线音频收入而言,喜马拉雅于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的市场份额为25%。

2、“烧钱”10年终盈利,降本增效成解法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风光无两的喜马拉雅,却也有过10年“烧钱”和三次上市折戟的尴尬期。

如果说*次撤回美股是因为中概股因素影响,那么后两次港股受挫,跟喜马拉雅当时负亏上市,在港股相对低迷之下,无法给到预期估值和流动性也有所关联。

在此前的招股书上,喜马拉雅困于亏损难解,2019年至2021年年内亏损分别为19.248亿元、28.82亿元及51.06亿元,2021年亏损额更是同比放大77%。这三年,经调整年内亏损额分别为7.486亿、5.394亿和7.592亿,总亏损达20.5亿元。

对此,喜马拉雅表示,亏损主要是由于内容购买、销售及营销活动以及研发活动的开支所致。

当时,以喜马拉雅目前的策略来看,高版权、创作成本,砸钱营销,研发以及日后的管理活动费用增加不可避免,通过短期烧钱快速提升用户规模后,公司可以进一步受益于平台运营杠杆及规模效应,进而降低营运开支总额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而这个长期亏损局面,随着赴港IPO二度受挫后,便被余建军“叫停”。

从2022年前后开始,喜马拉雅开始降本增效,通过整合业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包括员工数量)、降低支付给内容创作者和版权方的分成、优化增长等等方式,只为实现企业正向盈利,找到持续生存之道。

在2022年8月内部员工大会上表示,余建军更是对盈利提出了目标,不仅要在2022年第四季度实现单季盈利,还要在2023年实现全年盈利,5年后,实现年收入200亿元、盈利40亿元。

对着这一目标,喜马拉雅也随即打出了战略与组织清晰度提升、坚持以创造用户价值为导向,以及降本增效、打造可持续盈利能力的一套组合拳。

2021年至2022年,其年内经调整亏损分别为7.2亿元及3.0亿元,同比收窄58%,2023年,喜马拉雅以年内经调整收益为2.2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来源:喜马拉雅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各期喜马拉雅营收分别为58.6亿元,60.6亿元、61.6亿元;毛利分别为31.6亿元、31.5亿元、34.7亿元;毛利率分别为54%、51.9%、56.3%;经营利润分别为-16.7亿元、1.6亿元、9140.5万元。

对于2023年盈利能力有所提高,喜马拉雅表示主要是由于用户群扩大、变现能力增强以及成本结构优化带来的毛利率改善和经营效率提升。

但事实上,喜马拉雅的营收增速近两年已发生骤减。

于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喜马拉雅自订阅、广告、直播及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产生的收入分别为58.6亿元、60.6亿元及61.6亿元,增速分别为43.8%、3.4%和1.7%。

其中,四大板块业务波动较小,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1.2%、24.2%、18.2%和6.4%(近三年平均值),可见订阅服务给营收撑起了半壁江山。

不过,与2022年相比,喜马拉雅2023年的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用户,以及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会员的付费率,各自都略有下降。

但由于喜马拉雅将战略重心转向吸引及留住客单价较高的用户,并加强具有更大变现潜力的产品的运营,让喜马拉雅营收总体保持了增长。

那么,营收微涨之下,是什么加速了喜马拉雅扭亏进度?各项开支上的“一降再降”功不可没。

2021年至2023年,销售及营销开支在总收入的占比从44.9%降至33.6%;研发开支在总收入的占比也从17.5%降至15.1%;撇除股份支付费用的行政开支(主要包括雇员福利)在总收入的占比也从10.7%降至7%。

去年年底,更有市场传闻称喜马拉雅计划进行全线裁员(比例约30%),多位高管相继离职。对此,喜马拉雅也并不“扭捏”,回复道“裁员信息不实,只是正常人员汰换”。

向盈之心,昭然诺揭。

3、长音频赛道,能否撑起又一个IPO?

喜马拉雅再冲IPO的消息,让长音频赛道再次受到关注。

但与三年前的热闹相比,矛头直指喜马拉雅、荔枝的腾讯音乐旗下企鹅FM宣布停止运营,在2020年抢先一步上市的“中国在线音频*股”荔枝如今蒸发了97%,也突显了赛道“冷静”了许多。

与喜马拉雅连续五季度盈利不同,荔枝2023年第三季度则是以净亏损为6200万元直接从盈转亏。

而这不仅在于不同于蜻蜓FM和喜马拉雅均采用PGC模式,荔枝主要采用的是UGC模式局限性已开始显现,也预示着随着在线音频领域的竞争不断加剧,各玩家需要继续以创新的产品功能和多样化的内容产品来让盈利可持续。

这其中,从喜马拉雅和荔枝的动向来看,AI和播客已成为主战场之二。

为拥抱AI时代的全面到来,喜马拉雅研发了“珠峰音频AI模型”,推出了AI驱动的有声读物制作和播客制作。

喜马拉雅提到,AI可贯穿着有声读物的预录制、录制、后期等全过程,相比于人工创作过程的时间,AI的创作时间提效超过50倍;而由AI制作人有限参与的AI精制作,相比于人工创作提效超过3倍。截至2023年12月31日,喜马拉雅平台AIGC内容2.4亿分钟,占其音频内容的6.6%。

而荔枝也在发力AI大模型,在声音技术层面,不断提升中英双语ASR、TTS的稳定性和性能,使其适合多场景应用。

据悉,荔枝在AI变声技术上与自研RTC实时音视频流技术平台DOREME实现更好的融合。同时,荔枝持续提升了IM即时语音通讯平台VoderX的信息传输质量,为业务提供高性能、低延迟、可扩展的定制化即时通讯支持。

至于持续发酵的播客热,喜马拉雅、蜻蜓、荔枝等一线音频平台更是陆续加码,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等音乐APP也纷纷涌入,试图瓜分“下一个内容创作风口”。

作为喜马拉雅近两年的发力重点,喜马拉雅高级副总裁秦雷曾公开表示这是喜马拉雅增长最快的一个赛道,彼时,他更是透露喜马拉雅播客单日播放用户近600万。另据喜马拉雅去年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其平台中文播客听众数量已超过1.6亿。

不过这块所带来的收入贡献,此次招股书并未单独提及。而荔枝2023年第三季度显示,播客、广告和其他收入仅为199万元。

这边,头部音频平台播客尚未能挑起营收大梁,另一边快手的“皮艇”、百度的“随音”、蜻蜓的“播客群岛”都相继停运。这也就是预示着播客商业模式仍在探索阶段,赚钱仍需时日。

从在线音频到播客再到AI大模型,可见喜马拉雅在寻求更多盈利模式之外,也面临着蜻蜓FM、荔枝,以及字节跳动、快手、腾讯音乐等大厂的正面竞争。

与此同时,还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当下,港交所的低迷态势也仍在持续。

数据显示,2023年,港交所IPO同比减少19%,IPO募资总金额同比减少56%,募资规模创下十年新低,这也让港股一举掉出全球前五大IPO市场行列。更让香港难堪的是,这73家上市新股中,有36家首日即破发,破发率达到51%。

可见,无论是宏观环境还是市场竞争,伴随着IPO再次提上日程,“超级独角兽”喜马拉雅依然挑战重重。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245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