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这类大学越来越火,什么信号?

访客 2024-10-14 15:04:39 23560 抢沙发

在中国,有一类大学正在越来越火——新型研究型大学。

这类大学越来越火,什么信号?

最新的一个案例是,刚刚成立的深圳理工大学,2024年首次面向广东高考招生,*投档线就高达624分,追平了广东省*名校中山大学,超过了人称“华南小清华”的老牌名校、985高校华南理工大学14分之多。

这样的火热录取结果,甚至超出了校方的预期。此前,校方预测录取考生*排名是18000名,实际上被拉升到了1万名以内。这批120名广东物理类考生,放弃了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选项,投奔深理工的怀抱。

事实上,像深圳理工大学这样定位“新型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受到热捧已经成为一个现象。

——同在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本科报录比已连续4年下降,竞争越来越激烈;

——杭州的西湖大学,已经成为浙江尖子生的“心头好”,年年都有*学生被录取;

——上海科技大学在长三角的录取名次,也节节攀升……

与此同时,各地还在抓紧筹办更多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尤其是经济强省/市,动作频频。

为什么新型研究型大学如此火热,背后反映了怎样的时代之变?


0‍‍1

目前,中国有多少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官宣或筹建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至少已有14所,基本上都分布在中国最富庶的省市。

其中,中国经济*大省广东是最积极的,包括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及筹建中的大湾区大学、深圳海洋大学等。

高等教育学专家阿特巴赫认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具有以下4个特征:

——充足的办学经费

——相对扁平与独特的治理模式

——从国际上聚拢一大批高水平的高科技人才

——在跨学科有应用前景的领域进行重点布局

简单总结,就是有钱、有人,还有两个“新”:

培养模式新,往往践行学院制、导师制、小班教学等等;

专业设置新,不少学校只设置了不到10个专业,基本集中在生物、化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理工学科,并且十分强调跨学科、应用性;

“出道即*”的深圳理工大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它为什么能招生火热,一炮打响?见多识广的广东家长和考生们,为什么硬是把它的分数线,抬高到超越华南理工大学?

几个主要的理由:

背靠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极为发达,深造、升学、实习、就业机会丰富;

依托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师资教资丰厚,科教融合氛围很浓;

培养目标清晰,打破了“理学院”“工学院”的壁垒,设置交叉学科,*年不选专业,统一按计算机大类培养,第二年专业任选

每周只上4天课,周五进实验室,科研实践机会非常充分;

……

此外,深理工还提出了首届学生“包就业”:满足基本条件的首届毕业生,可由学校联系校办企业或合作企业安排就业事宜。

要知道,深圳理工大学提出“包就业”,也是底气十足。其依托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已成立18年,孵化出接近2000家企业,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量连续三年居全球高校院所*。

为了支持深理工,深圳市政府掏腰包,投了56亿资金用以校区建设,这还不包括人才引进、平台搭建等成本,真是当成“亲儿子”。

难怪深圳理工大学,首次面向广东高考招生就走上*,受到家长和考生热捧。

其同在深圳的“老大哥”——南方科技大学,近年来也越来越火,从201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到2017年官方就表示,生源质量已达到“985高校上游水平”。这几年,报录比已下探到2%附近,竞争相当激烈:

2021年,4.45万人报名,录取1160人,报录比2.6%

2022年,5.3万人报名,录取1290人,报录比2.43%

2023年,5.8万人报名,录取1330人,报录比2.29%

2024年,约6万人报名,录取1360人,报录比2.25%

再看看杭州,民办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自2022年招生以来也备受欢迎。

据《都市快报》,西湖大学今年录取的新生中,多位学生高考分数超过700分,还有三位学生获得全国决赛一等奖。甚至还有学生是“二刷”——高二报考未被录取,高三继续考。

按地区来看,浙江省11个地市的头部中学,都有学生入选,杭州、温州、宁波排在前三。

上海科技大学则表现出对周边省市考生的强大虹吸力。今年,上科大在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录取名次,均比首次招生时提升了1000到2000名。

新型研究型大学成为“香饽饽”,已经相当普遍。

02

之所以能提供如此优渥的教育教学条件,是因为新型研究型大学普遍都有个特点:

不差钱。

甚至可以说,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本身就是富裕发达地区才玩得起的“烧钱”项目,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涌现的重大需求。

根据高绩数据,2024年高校生均经费排行榜中,南方科技大学排名第三,仅次于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同属中科系的上海科技大学也位列第17,压过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一众老牌985一头。

部分高校2024年生均预算经费

西湖大学筹建的时候,就有两个特点:资本密集、人才密集。

下图是西湖大学宿舍,你感受一下:

飘窗,空调,双层书柜,淋浴隔间,样样齐全。本科生一人一间单人间,坐北朝南的房间费用为2200元/学年/人,其他朝向还降400。

难怪有人感叹:上辈子拯救世界,这辈子读西湖大学。

还在筹建中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也是疯狂砸钱:

定址东莞的大湾区大学,总投资估算约100亿

位于广州的黄埔大学,项目总投资将近95亿

青岛的空天信息大学、依托于南科大的深圳海洋大学,项目投资额都超过了60亿

……

这些钱除了来自地方财政,也有很多是来自捐赠。比如,西湖大学的创始捐赠人,就包括马化腾、王健林、白象集团等。截至2023年底,西湖大学的举办方杭州西湖教育基金会接受的捐赠额超过107亿。

福耀科技大学,创始人是“玻璃大王”曹德旺,初始投资额达到100亿。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创始人是宁波芯片首富虞仁荣,其资金连带股份,直接拿出460亿,其中200亿都是用在办学的刀刃上。

在充足的资金保障下,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师资力量,往往相当雄厚。

南方科技大学现有国内外院士61名,90%以上的教师都有海外工作经验。有业内人士评价,这已经达到“中上等985标准的配备”。上海科技大学的659位教授中,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0位两院院士,以及10位国外院士。(2024年6月数据)

要知道,人称“华南*学府”的中山大学,也只有不到20位两院院士,远不及这两大新贵。

深圳理工大学筹建办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赵伟曾说,选人标准就是“要找全球*的人”。官网显示,深理工的师资队伍中,有海内外院士14人,88人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3%的人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

有钱又有人,自然发展越来越好。

03

未来,新型研究型大学还会越来越受欢迎,崛起为中国高校的“新一极”。

这从国家的态度上,也能明显看出。近年来,官方屡次点名新型研究型大学,寄予厚望。

2020年,国家领导人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这是“新型研究型大学”首次高规格亮相。

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再次提出,要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

各地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的野心,也蓬勃不息,大动作频频,大有将其打造为发展“新引擎”的意图。

四所中科系大学纷纷落户北上深,而发力最猛、最为迫切的,无疑是广东和山东两大省份。

在广东,东莞的大湾区大学、广州的黄埔大学、南科大牵头筹建的深圳海洋大学,都紧扣服务大湾区的使命。

其中,深圳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最为可观,几乎年年高涨。深圳市教育支出,2021年为964亿,2022年为951.1亿,2023年达到1001.5亿,2024年则计划支出1033.7亿。

每年砸进去上千亿,这样的大手笔,让别的城市羡慕不来。深圳更清晰地认识到,新型研究型大学对一座城市的重要性。

在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方面,山东省发力也很猛,包括已开学的康复大学,筹建中的空天信息大学、滨州理工大学等。从2012至2022年,山东省的教育支出连续十一年都占公共支出的20%以上,有十年位居全国首位,能跟它一较高下的,就只有广东和江苏。

真的是经济越发达,就越重视教育。未来中国的教育版图,随着这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也将逐渐被改写,形成新的格局。

如果你的亲友正在考虑谋划未来的求学之路,*不可忽略这一重大的趋势。

颠覆性的变化,已经在路上。

参考资料

财经白话:十年增加1000所!这个超大城市,正在疯狂建学校!

新湖南 • 世相:人口少子化趋势下,高校是否会出现生源危机?

智谷趋势:1342万人的命运抉择:高考放榜,千万不要选错城市!

中国高教研究: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卢晓中、张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兴起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崔延强 李雄)

高绩:重磅!2024“双一流”高校生均预算,出炉

南方周末:深圳再添高校:“建一所没有理学院、工学院的理工大学”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356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