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武汉财经网

建元信托陈年诉讼发酵:4.02 亿纠纷二审开庭,业绩或受重创

武汉财经网 2025-08-24 08:16:26 2
建元信托面临陈年诉讼发酵,涉及金额高达4.02亿的纠纷二审开庭,这一诉讼可能对公司业绩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建元信托正面临严峻挑战,未来发展及业绩走势备受关注,摘要字数控制在100-200字以内。
九年前的旧账,像一条沉睡的巨蟒,在2025年的盛夏突然苏醒。4.02亿元,曾经的数字如今被重新点亮,化作建元信托公告里那行冰冷的“涉诉金额”。故事要从2016年讲起:东证资管代表龙江银行,通过“定向资管计划”把4亿元交给彼时的安信信托,期限24个月,收益权转让协议白纸黑字写着2018年10月11日回款。可期限一到,钱没回来,承诺像被风吹散的纸屑。于是,诉讼从2020年立案拖到2025年一审落槌,上海金融法院驳回东证资管全部请求;东证资管不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案号(2025)沪民终419号已经排上日程。二审尚未开庭,胜负仍悬,但巨蟒已昂起头,吐出信子,提醒所有人:旧风险从未离场。
通道、嵌套、兜底,这些在资管新规前司空见惯的灰色词汇,如今成了法庭上最锋利的矛与盾。龙江银行是真正的金主,却隐身在券商资管背后;一句合同里的措辞,就可能让责任乾坤倒转。业内人士说得直白:“资金穿来穿去,最终投向哪里,只有翻开底层合同才知道。”而翻开合同,往往意味着翻开了潘多拉盒子——45宗未决诉讼、13.18亿元悬而未决,还有11宗因“保底承诺”点燃的战火,26.96亿元本金仍在等待判决。数字像潮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潮水之中,也有退去的痕迹。7月以来,建元信托连发三份诉讼进展公告,除东证资管案外,其余多以撤诉收场,撤诉率高达99%。撤诉不是全胜,却是代价可控的“骨折式”和解:千红制药1.7亿本金两次兑付加起来只有1.42亿,收益被拦腰斩断;投资者拿回半数,企业甩掉包袱,双方各退一步,市场得一分喘息。风险在“割肉”中一点点出清,利润在“止血”后一寸寸回血。2025年上半年,建元信托营业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近85%;归母净利润0.4亿元,同比增长13.36%;新增信托规模1080亿元,同比飙涨785%。数字不会说谎:一边拆弹,一边奔跑,这家国资控股的“新”信托公司,正试图用增长去覆盖旧伤疤。
伤疤之下,仍有隐痛。一审未判决的9.09亿元里,尚有5.09亿元没有找到解法;兜底文件虽已收回大半,却仍像散落的雷管,不知何时引爆。每一次公告,都是一次心跳;每一次和解,都是一次赎身。金融的残酷在于,它不允许任何一笔坏账被真正遗忘,只看你能否用时间、用盈利、用谈判,把它慢慢稀释成可以承受的代价。
回望这场跨越九年的拉锯,你会发现,诉讼只是表象,内核是资管行业从野蛮生长到规范重构的缩影。通道的灰色红利已然消退,兜底刚兑的幻觉早已破碎,剩下的,是在阳光下重新定价风险、重新书写契约的漫长旅程。建元信托的故事,不过是千万个金融旧账里最醒目的一页:它在法庭上交锋,在谈判桌上妥协,在财报里修复,在市场上重生。巨蟒仍在,但链条已被重新锻造;旧账未清,但新章已启。
编辑有话说:风险不会凭空消失,只会换一种方式存在。建元信托用四年时间,把4亿元纠纷写成了行业教科书:如何在废墟里重建信任,如何在诉讼中学会谈判,如何在和解里找回利润。这不是终局,只是一个开始——对所有仍被历史包袱缠绕的金融机构而言,真正的考验从来不是官司的胜负,而是你有没有勇气把过去翻篇,把未来写清。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