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提减值超 5400 万,方大集团上半年净利润大降 85%,49 亿幕墙订单能解困吗?
方大集团上半年净利润大幅下降,计提减值超过5400万,面临困境,集团接获49亿幕墙订单能否解困引发关注,尽管订单规模庞大,但仍需关注其执行情况和市场反应,以及集团未来的经营策略调整与业绩恢复情况,摘要字数在控制范围内,信息表述清晰。
8月22日深夜,方大集团把一份沉甸甸的半年报抛向市场:营收16亿元,同比跌去四分之一;归母净利润1729万元,同比跳水85%;经营现金流更是净流出2.66亿元,跌幅超过五成。数字背后,是5,441万元资产减值准备一次性吞噬了4,630万元利润,也吞噬了投资者的信心。可就在同一页报告里,公司却亮出71.7亿元的订单储备——相当于上半年收入的4.5倍。一边是利润的断崖,一边是订单的井喷,方大集团到底在悬崖边跳舞,还是在蓄力起跳?
把时间倒回1991年,深圳蛇口一间厂房里,几个工程师把第一樘地铁屏蔽门推上轨道,没人想到三十年后它会跑遍全球四十多座城市,拿下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同样没人想到,当年给高楼贴玻璃的“小作坊”,会把智慧幕墙做到行业头部,让北京中信大厦、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穿上它家的“铠甲”。辉煌的另一面,是行业集体入冬:地产新开工面积连续下滑,幕墙需求萎缩;轨道交通从增量竞赛转为存量血拼,价格战刀刀见骨。方大集团被夹在两条收缩的赛道中间,利润表瞬间失血。
但故事还没讲完。细看业务结构,屏蔽门板块营收3.17亿元,逆势增长20%,海外收入1.23亿元,增幅8%;智慧幕墙虽然收入下滑,却手握49亿元订单,是当期收入的4.15倍。换句话说,方大已经把未来两年的“口粮”锁进仓库,只是粮仓堆得越高,短期现金流就被压得越低——材料要预付款,工人要发薪资,客户回款却随着工程周期被拉长,于是减值、亏损、负现金流接踵而至。这不是经营溃败,而是行业转型期的典型阵痛:从“做完一单赚一单”的工地模式,切换到“垫资三年、分期回款”的资本模式。
为了熬过阵痛,方大集团把AI塞进每个缝隙:用算法优化幕墙设计,让一块异形玻璃的切割损耗从15%降到7%;在屏蔽门系统里植入视觉识别,列车进站前0.3秒就能完成缝隙检测,故障率下降40%;甚至让商业管理团队用大数据预判地铁客流,把站口广告位溢价卖出。技术杠杆撬动的不仅是效率,更是议价权——当竞争对手还在卖“铁和玻璃”,方大已经打包卖“算法+运维+金融方案”,客户想砍价都找不到对标。
风险也随之放大。高端幕墙市场,央企施工总包越来越倾向“自己养一个幕墙厂”,轨道交通屏蔽门,几家后进者用低价策略贴身肉搏;上游铝型材、不锈钢价格一天一个价,下游地产商付款周期从三个月拖到一年;子公司遍布全国,一个项目经理的签字就可能带来千万级敞口。方大集团给出的解法是:把订单拆成可复制的标准模块,把工厂搬向西部降低人力成本,把应收账款打包给银行做保理换现金流。一句话,用工业化对冲周期,用金融化烫平波动。
夜色中的深圳湾总部大厦,顶层依旧灯火通明。董事长熊建明在内部会上说:“利润表难看,是因为我们把风险提前计提;订单饱满,是因为我们把未来提前锁定。”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方大集团正在用短期剧痛换取长期门票,只要订单转化为收入的那一刻,所有减值都会变成利润。资本市场信不信?半年报发布次日,股价低开高走,全天振幅7%,成交额放大三倍——有人割肉离场,有人押注反转。
站在更大的视角,方大集团的困境是中国制造的缩影:当人口红利消失、地产红利见顶,企业要么向上爬到技术壁垒的顶端,要么向外卷到全球市场的深海。方大选择了最难的那条路——同时爬墙和出海。71亿元订单里,海外占比接近30%,从新加坡地铁到卡塔尔世界杯场馆,中国幕墙和屏蔽门第一次以“系统解决方案”的身份输出标准,而不是单纯卖产品。如果这条路径跑通,今天的利润暴跌,不过是未来十倍股的深蹲起跳。
风还在吹,订单还在长,方大集团的故事远未到终章。它像一艘满载货物的巨轮,在风暴中压舱前行,船身吱呀作响,却始终没有偏航。等到云开雾散,人们会记住此刻的惊涛骇浪,也会记住它用71亿元订单写下的注脚:真正的冠军,不是永远盈利,而是在周期底部依旧敢对未来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