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网游成瘾背后的挑战与突破之道,如何走出困境,掌握人生主动权?
探讨了网游成瘾的困境与挑战,随着网络游戏的发展,网游成瘾现象逐渐受到关注,个体因过度沉迷网游可能面临身心健康问题、学业和职业生涯受阻等困扰,为应对这一问题,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游戏监管、推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等,解决网游成瘾问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多方合作,以维护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你是谁?到底为什么关注‘反网游家长联盟’?”这是我在这个采访中最常听到的话。为了验证我的记者身份,有的家长向我要身份证,也有家长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接给我打视频电话。
某种程度上,我理解他们的警惕和不安:据这些家长回忆,“反网游家长联盟”已经成立六七年了,在漫长的季节里,他们发视频、在街头呼吁、向相关部门递交材料,为的是一个在很多人看来很难实现的目标——关闭网络游戏。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把他们当成家庭教育失败,只会责怪游戏的“疯子”。
在为数不多回复我私信的家长中,文中的何晴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她对我的回复没有攻击性,而是一种急切的盼望:希望我真的是记者,希望网络游戏真的能关闭,希望沉迷游戏的孩子能够得救。不同于其他家长的“斗士”形象,她更像是一个“痛苦而慈悲的母亲”,这成为我真正想要去了解这些家长的起点。
许多沉迷游戏者并不知晓游戏成瘾是一种病。图/视觉中国
出于以往的操作理念,我习惯于对问题的形成做一个初步归因,再找到涉及的相关方,向他们要说法。在这篇报道中,这个问题就变成: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到底怪谁?我采访了家长、孩子、学者,还联系到了家长们痛恨的游戏公司,但我发现,这套操作理念和路径,在这个题中是失灵的。
对于孩子们来说,网络是他们生长和认识世界的既定环境,网络游戏取代传统游戏,成为他们的社交密码。而对一些在家庭或学校遇到困难的孩子来说,游戏甚至成为其逃避现实的“桃花源”所在。不能归因于孩子。
对于家长们的“明靶子”游戏公司来说,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孩子们绕过防沉迷系统、大额“氪金”也是让他们非常头疼的问题。有的游戏公司会主动研制更严格的防沉迷系统模块,给自己“加码”,和公安机关联合整治游戏账号租赁等黑灰产,甚至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遇到游戏问题的家庭进行支援。而对于广受争议的成瘾性,如我采访的一位学者所说,游戏和电影、小说等文艺作品一样,吸引更多人是其天然目的。从这个角度看,游戏也是最平等的。
箭头最后指向家长:是否真正关爱、尊重、了解孩子,履行监管义务,且能够科学、客观地认识网络时代?但随着采访的深入,这些预设的问题又被一个个家庭的真实处境击灭了。对于这些家长来说,生计问题已足以让其疲于奔命,很多人在外务工,跟孩子相处时间少。有的是单亲家庭,大部分是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遗民”,要求他们具备足够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个奢望。
有几位曾被父母认定为沉迷游戏的孩子,从家长看不到、说不出的另一面帮我们完善了叙事。父母沉浸于自己的孩子已经“崩坏”的印象中,不断找解法,甚至求助豫章书院,实质上把孩子推进了更深的深渊。
某种程度上,这几个孩子是幸运的,也展现出高于父母的成熟。他们能够理性地看待自己当时陷入游戏的原因,能够包容和理解父母,也摸索出了让自己回归生活正轨的方式。不过,在另一部分家庭里,成年的孩子仍然靠游戏度日,甚至他们的下一代也沉迷于游戏,形成了灰暗的循环。
网络游戏关闭了,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吗?一位学者告诉我,对于这些家庭来说,修复和维持亲子关系是最重要的,但现实是,家长们已经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有的家长甚至已经放弃和孩子沟通,陷入“孩子在家沉迷游戏,父母在外执着反游”的怪圈,成为一种沉默的博弈。
其实,何晴的孩子在全家人的帮助下已经从游戏中走出,过上了留学、工作、恋爱的正常生活,但何晴至今都无法接受游戏对自己家庭造成的伤害,仍在坚持反游。我曾经想在发稿后问她:有没有想过,可以试着把生活的重点放在自己身上,让自己轻松、快乐一些?
发于2025.12.1总第1214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关于网游成瘾的困与斗
记者:邱启媛
编辑:徐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