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揭秘中国版英伟达,争夺热潮背后的秘密!

访客 2025-11-27 10:00:57 39706 抢沙发
“中国版英伟达”备受瞩目,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多家企业竞相追逐,争夺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其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成为推动其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一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和追捧,疯抢背后反映了市场对于技术和创新的渴求,也体现了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崛起。

这两天,一股罕见的狂热席卷了科创板。

11月24日,有“中国版英伟达”之称的摩尔线程正式启动申购。这只发行价高达114.28元/股的A股年内最贵新股,成了机构和散户共同追逐的顶流。

如此火爆的打新热度背后,资本市场究竟在押注什么?

揭秘中国版英伟达,争夺热潮背后的秘密!

图/视觉中国

抢什么?

此次科创板发行的初步询价阶段,摩尔线程共收到286家网下机构投资者的报价,涵盖南方基金、易方达、泰康、中国人寿等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保险机构,涉及配售对象共7787个;网下总申购股数超700亿股,申购倍数达1572倍。至网上发行,共有482.66万户投资者参与抢筹,最终中签率仅约0.036%。

买账热情之强,在今年的新股发行中可谓罕见。

而这股热情,早从一级市场便开始了。

这家成立于2020年10月的国产GPU公司,问世短短100天内便完成了两轮数十亿元的融资,其后基本保持每年一轮融资的节奏,吸引国资、产业基金、知名风投、互联网巨头相继入局,阵容堪称豪华。

其估值也从最初的14亿元,一路涨至今年6月《2025全球独角兽榜》显示的310亿元。如今,其发行市值更是来到537亿元。

为何投资者抢着把真金白银投给摩尔线程?

这首先与行业发展下的国产替代预期相关。

眼下,全球AI产业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算力需求持续爆发,作为其中重要支撑的GPU,市场规模也迎来快速增长。

综合多个市场机构预测,今年全球GPU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美元,至2030年后将进一步增长至万亿美元,其间复合年增长率将在30%左右。

中国市场也不例外。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中国GPU市场规模预计将从去年的1638.17亿元增长至2029年的1.36万亿元。

虽然当前全球GPU市场由英伟达、AMD等国际厂商主导,国内供给不足,但摩根士丹利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在GPU领域的自给能力正在快速提升,预计到2027年,中国人工智能GPU的自给率将从去年的34%提升至82%。

由此,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分析,摩尔线程被抢购的原因之一,是市场对国产替代的预期强烈。

“国内正面临高端GPU进口受限的现状,国家政策对芯片自主可控的强力支持为摩尔线程创造了明确的替代空间。”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也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与此同时,摩尔线程本身的稀缺性也具备吸引力。

一方面,其核心团队中多位成员有英伟达背景。

根据招股书,其CEO张建中此前在英伟达工作了14年,曾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联合创始人周苑、王东,分别曾任英伟达市场生态高级总监、销售总监;核心技术人员中的张钰勃、杨上山,均曾是英伟达的GPU架构师。

另一方面,摩尔线程聚焦于国产全功能GPU及相关产品(如显卡、智算集群)的研发,即兼顾通用计算、图形渲染、AI推理和训练任务,这也是国内只有少数企业涉足的领域。

更重要的是,这并未仅停留在技术叙事中,而是已在商业场景中有所落地。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其营收由0.46亿元增长至4.38亿元;今年上半年,其实现7.02亿元营收,是去年全年的1.6倍。且其虽仍处于净亏损中,但毛利率已经从2022年的-70.08%提升到了去年的70.71%,今年上半年也维持在了相当的水平上(69.14%)。公司管理层预计,其最早可于2027年实现合并报表盈利。

差异化优势,技术指标部分追平国际主流,商业化进程加速,亏损收窄,展现增长潜力——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总结,这些共同构成了市场对其前景的认可。

更直白地说,投资者们想在摩尔线程身上,押中一个本土化的英伟达,抑或下一个寒武纪。

中国版英伟达?

然而狂热情绪之外的客观现实是,摩尔线程与英伟达之间差距依然明显。

即便摩尔线程的产品在部分性能上指标已与英伟达接近,如张建中曾介绍的其MTT S80显卡的单精度浮点算力性能接近英伟达RTX 3060,但袁帅指出,摩尔线程在芯片架构设计、制程工艺等方面仍需迭代追赶国际巨头。

“英伟达在GPU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底蕴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其产品在性能、兼容性以及超大规模GPU集群建设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在不久前的网上投资者交流会上,张建中也坦言。

同时,硬件之外的生态建设,是业内公认最难补的一课。毕竟,GPU是典型的生态型产品,不仅比拼硬件,更比拼完整的软件工具链、开发者基础和兼容性。

“在生态建设方面,英伟达凭借其CUDA生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开发者社区和软件生态系统,吸引了大量的开发者和用户,形成了强大的生态壁垒。而摩尔线程MUSA架构的生态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软件兼容性、开发者支持等方面还有待完善。”袁帅介绍。

可以看到,无论硬件还是软件,摩尔线程都很难在短时间内跨越英伟达20多年来逐渐筑起的壁垒,这就意味着其需要长期、密集的投入。

不过如今,上市为摩尔线程提供了补充弹药的机会。

一方面,是直接的资金支持。袁帅指出,近80亿元的募资金额,有助于摩尔线程加大在技术研发、产品迭代等方面的投入,从而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加速生态建设和商业化落地。

另一方面,摩尔线程的上市效应可能逐步辐射向整个产业链,譬如通过规模化发展拉动上下游协同,从而推进GPU供应链的国产化进程,降低国产GPU的成本,吸引更多开发者向其生态迁移。

从市场机会来看,摩尔线程面前仍有多个窗口。

“首先是国产替代的刚性需求,尤其是在政务、关键行业及大型企业的智算中心建设中;其次,AI应用正从训练大规模转向推理场景普及,这对性能要求相对均衡的国产芯片构成了市场切入点;此外,在边缘计算、车载芯片以及个人AI PC等新兴领域,传统巨头优势尚未完全固化,也为差异化竞争提供了空间。”武泽伟表示。

接下来就要看,借上市这一节点,摩尔线程能否加速把机会握在自己手里了。

记者:石晗旭

编辑:余源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970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